还不知道编辑把这本书的书名定为《敲水蜡烛去》是出于什么考虑,我的理解是:书中每一个故事,每一件往事,就象一根根水蜡烛,它挂在岩沿下,结在黄坛边,藏在沃洲湖底,它们冰封已久。三夫有心,小心翼翼地去把它弄来、摘来、敲来,用“新昌方言”包裹起来,然后带出来请大家观赏、品尝......
无论编辑有无这层意思,我觉得这个书名,对于这本书里的内容来说还是比较恰当的。
人们习惯于对某件事、某个物的产生要作个估量,或其价值多少,或其贡献多大。那么,三夫和他的《敲水蜡烛去》的贡献在哪里呢?他的价值又有多少呢?
我认为,除了三夫他在文章里把方言土语形成了书面文字这个特别的贡献外,还有记史方面的贡献。司马迁的《史记》里,在人物列传中写的基本上是大人物,而三夫写的都是“小人物列传”,这主要表现在卷一的文章里。本书的卷一可看作《史记》中的列传部分,我觉得老三能为最底层的小人物写传更难能可贵。
卷三的“不惑之忆”,记的不过是三十年的历史,但三夫以他自己的人生遭遇为主线,真实清楚地记录了这段历史(1963年--1992年)。他的遭遇也是那个时候的社会的缩影。真实的境地、真实的事件、真实的人物,文章细腻且客观地反映了在当时的大社会、大政治的背境下,平民百姓的前途命运和生活面貌,反过来又折射出这三十年中国的历史变迁,而集外的内容让三夫这本“史记”更丰满充实。
所以说,三夫和他的《敲水蜡烛去》,既有记史的贡献,又有社会的价值。若要称三夫这本书为小《史记》,我想也不为过。
评论